NHK纪录片《“世界工厂”中国的变化》观后感

zhyjc6于2020-12-06发布 约1554字·约3分钟 本文总阅读量

背景

《“世界工厂“中国的变化》是 NHK 出品的一部纪录片,片名:「変わる"世界の工場"中国(1) 外資の選別が始まった」。发布于2008年。本文是笔者看完记录篇后的所学所想所得,其中大部分是转述,可能有的部分转述的不是那么贴切,但作为个人学习总结,我自己理解即可。

改革开放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利用了当时中国的劳动力廉价的特点在沿海地区引入了大量外资,而内陆地区人们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大量年轻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工资涌入沿海地区,使得内陆劳动力数量锐减,沿海劳动力更加廉价。更多的外资看到了这点,将更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国沿海地区,使得中国贫富开始拉开差距。

江泽民时代更是延续了这一特点,发达地区各个城市只把自己的钱用在自己的地方,使得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产业转型

胡锦涛时期扭转了这一趋势。当时政府意识到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因此想要产业架构转型。不可持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排污不达标,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代价十分惨重;二是随着人们工资的提高,劳动力也不再廉价,最终将失去廉价劳动力这个优势。所以当时政府搞了两个策略:一是产业转移,将大量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至内陆,那里的劳动力更加廉价;二是关停排污不达标的企业,构造高科技企业的环境。希望在沿海地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而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国内陆。从而一方面期望减小贫富差距,一方面期望提高技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至内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将其从沿海地区转移。比如说物流和人才,转移到内陆就需要将产品通过物流运输到沿海,如果这个成本过高,企业不可能转移,最终国家通过基建建设高铁网络等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而人才培养就需要和当地政府进行协商解决。

而沿海地区发展高科技企业也比较艰难,一方面是外资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高新技术被复制,一方面是国内实业家不太喜欢专注于开发技术,更倾向于通过购买来达到目的。但是随着三四十岁左右的年轻实业家的崛起,他们大多都有留学经验,看待问题更加长远,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工厂转移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是严重受阻,留给他们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中国内陆,二是选择周边其它国家。如果选择中国内陆,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大多输出海外,因此离沿海越远,物流成本越高。后期输出海外达到饱和,更多的是如何将企业管理本土化,将产品卖给中国人。中国拥有13亿的广阔市场,但众多世界级的品牌也不断涌入,加上中国本土品牌也在竞争,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如果选择周边其它国家,拿日本一家服装企业来说,他们起初在越南这个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建厂,但是后来随着工人工资的不断提高,劳动力不再廉价,企业生存受阻。不少员工还组织起来进行罢工。后来不少企业将工厂转移至旁边的老挝,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种地种田,自给自足。这里的工人辞职率特别高,一看辞职理由竟然是回乡下帮忙收割庄稼。后来不断有中国企业入驻,其中有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每天开动员大会,念一些打鸡血的口号,告诉他们只要有了钱什么都有了。这样员工的离职率果然就降下来了。这让我想到原来这些企业确实是想生存,才想出这些旁门左道,让人感觉是进了某教。反过来想,劳动力越低廉,工作热情越不足的企业,也就越容易出现这种风气。

越来越多的外资选择将工厂转移到中南半岛,为什么呢?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比起中国更加廉价,而且商业运作初具规模,越南也已经加入 WTO,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这些原因使得中南半岛尤其是越南受到广泛关注。

更重要的是,中南半岛地区,北面中国,西邻印度,坐拥两个超级市场。并且东面是日韩,可以出资金和技术。融合了市场、技术和资金,中南半岛地区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